English

数字图书馆中国在呼唤

1999-07-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钟 数 我有话说

当西方文化挟歌星、影星、球星,乃至畅销书作家和卡通明星掩杀而至,当今天的孩子越来越对洋装品牌耳熟能详、对西式快餐情有独钟,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意识到:这无异于一次对中国自有文明的入侵。但当我们注意到了汹涌而来的麦当劳、迪斯尼、NBA时,我们似乎忽略了不易觉察的另一方面:另一批国外大企业又开始不露声色地在另一些领域里“蚕食”甚或“鲸吞”着我们的市场。

伴随着微机的普及,国际互联网延伸进了千家万户,它的高速及高效培育出了一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扩张的市场,其前景为许多公司所看好并大量注资,甚至各国政府也将目光投向了这里,我国政府也已将信息网络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但不能不引起注意的是:网上时代必然要使用网上语言,而在意识与技术上的始终领先一步,使得欧美文字在互联网世界中成为主流,而拥有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却因为本身与机器语言的不易兼容性或人为的原因,在默默地甘当配角。

我国政府加快了中文信息网络的建设。具体到实施,各方面专家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将我国大型智能计算机——“曙光”系列产业化的先行者李国杰院士提出:这虽然是一个高科技项目,但操作性很强,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搞好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

所谓数字图书馆,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拥有多种媒体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能为读者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的服务机制。虽然被称之为“馆”,但它并不存在空间、很大程度上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因为它的存在方式是将文字、图象、声音等信息数字化,并通过国际互联网传输,从而做到信息资源全球共享。与以往的图书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变集中“人”为集中信息和服务——“馆”的物理形式并不重要,其水平高下取决于“软件”质量。在专家眼中,一个建设完备的数字图书馆应当成为;重要信息的生产基地,多种信息资源的聚集中心;读者、专家、图书馆员交互的枢纽;信息发现、搜索、捕捉的导航站点,为用户提供高水平服务的知识喷泉。

在美国,数字图书馆是克林顿政府所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重要部分,并率先在这一领域开始了工程性研究,其在软件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都是相当高昂的。1994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和美国国家航空宇航局(NASA)共同发起了一项数字图书馆预研工程DLI(DigitaILibraryInitia?tive),该工程资助了六个子项目,分别由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依利诺伊大学、密执安大学、加州大学的SantaBar?bara分校这六所知名大学承担。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数字图书馆这种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将知识的高速公路铺向每个美国人的家庭。目前第一期工程已告结束,第二期工程正在进行中。

李国杰院士一再提到:在我国,一直有重联网轻资源建设的不良风气,我们的图书馆不少,各类网也建了不少,但如果缺乏吸引用户的内容,网再密集也无济于事。事实上,打个比方,信息化建设是“路、车、货”三者互动的关系:宽带互联网好比是“路”,信息资源好比是“货”,而“车”要靠我们去选择和开发,这就是软件工具,三者缺一不可。路要通,车要好,货要丰富,这样才能做成一个流通顺畅的市场。现在,广电部所拥有的有线电视网是中国唯一进入万户干家的廉价的宽带接入网,是进行信息服务的理想传输平台;国家“863计划”每年也都有一批科研成果可以保证用来“造车”,另外别的科研机构做出的好的软件也可以有条件地为我所用,至于“货”的质量和数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中国近年来的发展为世所瞩目。另一方面要挖掘历史资源潜力,中华几千年传统文明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文化部已经在着手做这方面的工作。

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图书、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对科教、文化工作的投入一方面欠帐过多,另一方面却使用不得当。钱本来就少,使用又很分散,大量的重复建设,始终处于低水平层次,造成很大浪费。如果能把这些分散的钱集中起来便很可观。因此,要更新图书馆的观念,要有新思路,不要把图书馆搞成简单的藏书楼。要采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实现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国家图书馆集中购买,并实现数字化,提供往上建国、查询、阅读。这样一来,各个图书馆就没有必要都买同样的书,可以省下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相对于以往的图书馆和文化事业工作来说,数字图书馆是全新的事业和形态,还有相当一部分文化事业领域工作的领导和业务人员对其知之甚少或根本一无所知。转变观念,更新认识,无疑是当务之急。

我国已经把文化艺术产业列入第三产业的范畴,这就需要我们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视角,重新审视原有的文化行业和文化工作。我国的知识经济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从包括知识的生产、投入、激励、存量、流量等在内的综合指标看,如果把美国现有水平社定为l,我国仅有0.26,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另外,美国的第三产业比重己达到75.4%,我国1995年仅为31.1%。就全国范围而言,以高科技为技术基础的第三产业就业占全国就业总人数不到5%,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5%。数字图书馆是一项文化产业,同时是以高技术为基础的,现状表明,它的出现,是顺应发展潮流的,因而也会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建设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的中文信息网络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首先,我们称之为“中华文化信息网”而非“中国信息网络”是有其特定原因的。数字图书馆是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飞速发展的产物,在理论上,计算和通信能力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所以,数字化信息可以海量存储、自然流动、随意检索,而以英文互联网为中心的数字信息源凭借这一优势增强了欧美的文化霸权。而事实上,中文不仅在使用人数上远远超过英文,在使用范围上也不仅限于中国内地。建立独立的中文信息网,不仅可以将华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向全世界展示,还可以让全世界的华人以最熟悉、最亲切的文字方式了解祖国和互相了解。

另外,众所周知,尽管汉语方言众多,发音千差万别,但汉字却是基本一致的,这使得中文信息网上交流具有先天的优势,它拥有一个非常庞大的潜在的受众群体,一旦能如预期建成、运行,其意义和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也正因为它牵涉的面广、层次深、工程量大,所以希望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它是一个需要多方面配合的大事业,会牵动若干行业的发展,措施得当的话可能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正是由于建设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性、必然性和可能性,使得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国内多家图书馆的响应,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辽宁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清华图书馆都积极开展了数字化工作,文化部为此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先后于1998年9月两次召集若干位院士、研究所与大学的专家和教授进行讨论,论证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999年6月28日,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组、中科院计算所、863智能计算机主体专家组、中华文化信息网、中国计算机学会在北京联合举办“99数字图书馆论坛”,邀请了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从规划、管理、技术、法律等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走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